許教授您好:
政治理論中,有所謂「金錢選舉」,意思大概是候選人砸大量金錢做廣告,透過各種形式(網路、實體)反覆出現在選民的視野中使其被記住、提升知名度。
我今年8月中才回台南居住,之前一直在外縣市。當地的民代認識不多,但透過每天出外交通的機會,被許多候選人看板不斷「灌輸、洗腦」,久而久之就認識了。反而是許教授的看板,相較起來感覺較少看到。我就在想,對比藍綠兩大黨的超高曝光率,難道沒有金錢支援,在選舉上,是一種原罪嗎?候選人們的起跑點一開始就不平等。
「閱聽機會比例失衡」導致人民心力只集中在前幾位知名度大的候選人身上。透過「樂隊花車效果」跟「棄保效應」,更催化許多選民直接略過其他名氣小的候選人,只專注在兩大候選人(傳統兩大黨)的鬥爭。結果是,這些小眾候選人,一開始就沒被大多數的選民放在候選名單中考慮,再怎麼努力還是得不到選票。
以台南的選民結構看來,中老年人口居多,老一代的人,有些並不擅接觸媒體網路、對政治事務陌生疏離,只能透過實體通路來動員他們投票,並且,其投票考量因素很直覺式,常是透過「樁腳的指導與召喚」來決定投票人選(聽樁腳說誰很好、投誰會有好處等這種片面資訊即輕易信服)。這又回到「金錢選舉」的問題上了,擁有大量資金者有本錢透過付費廣告輕易讓更多人認識,也擅於將金錢轉化為人力或利益,大打組織戰,即各處都布置自己的人馬,大量動員「直覺式選民」去投票⋯⋯
想知道許教授對於這樣的現象,有什麼扭轉情勢的作法?地毯式挨家挨戶拜訪的實質效益夠大嗎?新聞發了,好像也效果有限。目前看來,您的廣告數量少、支持聲量也還不夠響亮,務必要幹一筆大的,才能迅速吸引目光,觸發潛在支持者。假設這次就要當選,那如何在短時間內,不像柯文哲掌握絕佳「政治機會」的社會情境下,擊敗兩大黨,突圍而出呢?
剩不到一個月了,加油加油QQ